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的通知
辽政发〔2007〕45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七日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加速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下简称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结合国家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东北振兴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优势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充分利用辽宁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发挥大连的龙头作用,推动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现实基础条件和优势
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和社会事业较为发达,拥有众多的港口,集疏运体系较为发达,城市相对集中,功能较为完善,具有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地区位于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毗邻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泛太平洋区域,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经济联系密切,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拥有沿海大陆岸线2290公里,占全国的1/8,宜港岸线1000多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多公里。大连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大连港开港100多年来,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国际知名贸易口岸,港口接近国际海上运输主航道,深水资源等建港条件十分优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是腹地支撑优势。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经济腹地,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土地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9%;人口约1.2亿,占全国的9.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的科教水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基地以及商品粮、原油、木材生产基地。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带动下,正在逐步焕发快速发展的活力,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
三是港口集群优势。辽宁沿海地区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6个港口,16处规模化港区。到2006年底,各类生产性泊位29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4个,综合通过能力2.9亿吨;当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68万标准箱。大连港是辽宁沿海最大的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95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3个,包括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1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港口综合通过能力2.1亿吨,2006年完成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1.2万标准箱。大连港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连港集团为主体,以北良港、大连港埠公司、大石化等公共与货主码头为补充的码头作业群,已具备建设区域性国际大港的基础与潜力。
四是集疏运体系优势。辽宁沿海及东北地区已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并拥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设施。东北地区的铁路网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哈大铁路是东北铁路网的主轴;高速公路网络已经覆盖大部分城市,辽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沈大公路是目前全国里程最长的8车道高速公路;烟大轮渡是国内跨度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大连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客货吞吐量最大、国际国内航线和航班数量最多的机场;以大口径为主的输油管道网络在全国率先建成,大庆至大连输油管道连接东北腹地众多的石化企业。总体上看,已经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贯通东北腹地,连接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
五是城市依托优势。大连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利用外资总额222亿美元,占辽宁2/5、东北地区1/4,已经引进了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8家外资银行,成为世界制造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集散地和主要口岸。经过多年建设,大连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强化,在技术人才、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已经建成国内沿海地区规模较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同时,还拥有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获得联合国环境“全球500佳”、中国“人居环境奖”,具有建设国际现代化城市的良好基础。此外,沿海其他港口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依托优势。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港口布局和资源配置亟待进一步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支撑系统建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战略意义和作用
国际航运中心作为资源配置的载体,具有明显的国际化、全球性特征,它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取得国际分工优势,极大地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牵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进而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大局,意义重大。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开放水平。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航运中心及其核心载体的港口(群)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依托。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通过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可以加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政策引导,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港口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的开放度,增强聚集国际航运要素的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立足沿海,依托东北腹地,建设面向东北亚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需要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为支撑。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强大的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人才向沿海经济带集聚,将有利于沿海经济带尽快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带,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和谐宜居的新城区,从而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航运中心具有强大的信息交换、商贸流通和物流配送功能,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在东北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建立和与国际接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牵动辽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区域运输资源的整合。随着东北腹地冶金、石化、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港口运输的需求将大幅度提高,2010年将达到5亿吨,2020年达到10亿吨。满足如此巨大的港口运输需求,不仅需要大幅度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同时也需要强大的集疏运系统的支撑。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必将有力地推动沿海港口资源和腹地运输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港口和集疏运体系的加速发展。
二、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以大连城市为载体,以沿海港口群为基础,以东北腹地为依托,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综合运输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港口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备、比较优势突出、牵动作用较强的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性枢纽港和物流中心,成为引领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港口和岸线资源整合、航运要素配置、技术改造、企业改组等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政府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突出大连的主体地位,优先安排项目,重点安排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同时,加快省内其他港口的建设,进一步发挥辽宁特有的港口群优势,以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契机,实现大连港与其他港口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以足彩胜负14场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增强其对港口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共同繁荣。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加大对内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各类生产要素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和加快相关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形成整体优势。
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立足于城市功能的整体提升,在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重点提高金融、贸易、信息、咨询、中介等行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航运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切实贯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合理开发资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山、城、海、湾、岛”等环境优势,保护好青山绿水与碧海蓝天。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中心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及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系统和集疏运体系基本完善,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集装箱干线港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基本形成。2010年,辽宁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400万标准箱;其中大连港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100万标准箱。
到2020年,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与国际全面接轨,集散功能、产业承接转移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完善,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辽宁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达到10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标准箱;其中大连港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标准箱。
三、加强航运设施体系建设,提升港口航运功能
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目标,整合大连、营口、丹东、锦州和葫芦岛等港口资源,优化功能分区,加快各港码头航道建设,提高综合通过能力,不断扩大港口集群优势,把大连港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大港。
(一)打造现代港口集群
围绕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下整合辽宁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分区,不断扩大中心突出、两翼并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港口集群优势。大连港和长兴岛组合港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石油、矿石、散粮、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营口港以发展内贸集装箱、钢材、铁矿石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粮食、杂货运输。丹东港以散杂货运输为主、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承接大宗散货运输。锦州港以石油、煤炭、粮食运输为主,发展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葫芦岛港以发展石油化工、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电厂、油田专业化运输。
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沿海宜港岸线资源的开发,加快沿海各港口(区)集装箱、进口原油、进口铁矿石、散粮泊位和散杂货泊位建设,增加泊位数量,完善大中小泊位结构,形成以20万吨级以上大型接卸码头为主,10—15万吨级码头为辅的外贸进口铁矿石、原油运输系统,形成现代化的散粮储运系统和高效率的散杂货运输系统;加快各港口出海航道和各项公用设施建设,满足船舶大型化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港口航道等公用设施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港口功能,扩大港口吞吐能力,到2010年以后,港口适应度(通过能力/吞吐量)达到1∶1左右,其中集装箱、矿石、原油等大型专业化码头的适应度达到1.2:1左右。沿海港口群整体优势进一步扩大,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港口集群。
(二)强化核心港区建设
大连港及长兴岛组合港区是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以集装箱、石油及制品、粮食、矿石、商品汽车、滚装运输为重点,加快大窑湾、大连湾、和尚岛和长兴岛大型专业化泊位的建设,提升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把大连港打造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
加快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集装箱泊位,提高集装箱船的靠泊等级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强化集装箱干线港的功能。
加快建设石油、粮食、矿石等大宗散货转运配送中心。增建、扩建大型油品码头及仓储设施,尽快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的分拨中心;扩建北良港,加快粮食码头的合理分工和优化重组,形成年处理能力3000万吨散粮国际转运、加工中心;完善25万吨级矿石泊位配套中转设施建设,形成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散矿分拨中心;提高以大连湾港区为重点的钢铁、化肥、成套设备等散杂货处理能力。
建设大窑湾汽车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形成东北亚地区进出口汽车集散中心;整合客滚码头资源,形成以大窑湾汽车专运码头和大连老港国内客运中心为重点的客滚旅游中心。
加快开发长兴岛港区。作为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和大连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发展区域,长兴岛将建设成为新的能源和大型散杂货中转港、内贸集装箱支线中转港,远期将建成大型综合性深水港口。
以集装箱班轮为重点积极拓展远洋航线,增加近洋航班密度,增强跨区、跨洋运输能力,扩大远洋运输辐射半径和覆盖区域,逐渐形成远近结合、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网络。大力培育地方航运企业,组建大型航运企业集团。加强同环渤海、环黄海以及亚太地区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不断开拓合作领域,努力扩大航运中心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能力。
(三)完善空港综合功能
加快空港建设,建设东北亚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充分挖掘周水子国际机场民航保障潜力,抓紧实施机场终端保障规模扩建,形成年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45万吨的保障能力,基本具备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的功能。同时,开展大连民航新机场的选址建设,力争在周水子机场达到饱和运行时,实现新、老机场的切换。大力开发国际航线,拓宽国际通航网络。扩大日、韩、俄直航扇面,完善欧、美、澳踏板扇面,逐步确立大连机场在东北以及环渤海地区沟通欧、美、澳、日、韩、俄的区域枢纽机场地位。加快国内航线开发,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强化干线网络,开辟至国内大中城市航线,增加与国内主要机场的直达航班密度;扩大支线网络,发展支线航班。不断提高空港中转功能和服务水平,逐步将大连空港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
四、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健全港口集疏运系统
以发展综合运输为导向,加快东北腹地和沿海地区铁路、公路、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连接海内外,沟通沿海地区,辐射广大腹地,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沿海港口集疏运提供坚实保障,促进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
(一)强化腹地运输通道
着力打造沟通沿海与东北腹地的东北中部通道(同江经佳木斯、哈尔滨至大连)、东北东部通道(抚远经图们、丹东至大连)和东北西部通道(内蒙东部经阜新至锦州)3条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通道,新建锦州至蒙东地区铁路,庄河港至岫岩铁路;新建足彩胜负14场至梅河、足彩胜负14场至彰武、丹东至通化、锦州至赤峰高速公路;建设大连液化天然气接受站和后方管道工程。加强海铁、海公、公铁联运,统筹规划铁路、公路场站建设,建设哈尔滨、足彩胜负14场、大连集装箱枢纽,加快双层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改造,加开集装箱、油品、粮食、矿石、汽车、钢铁等铁路直达班列。
(二)完善沿海交通网络
新建5条连接大连大窑湾、大连湾、长兴岛,营口鲅鱼圈、仙人岛港(区)和沈大公路的疏港高速公路;新建或扩建连接上述港区和哈大铁路的疏港铁路,实施丹东港大东港区和锦州港疏港铁路扩能改造;建设1443公里滨海公路,沈大、丹大等高速公路连接线,长兴岛环岛路、锦州渤海大道等连接沿海地区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园区之间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新建南关岭火车客运站,形成连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现代化的客运枢纽。
(三)加快建设内陆干港
把航运中心的口岸功能延伸到东北内陆,增加和完善内陆干港,为东北腹地的进出口创造便捷的通关环境。在国家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面提升足彩胜负14场、长春、哈尔滨、图们等内陆干港口岸的服务功能。抓紧推进足彩胜负14场内陆干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形成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园区,实现大连保税港区与东北内陆干港无缝联接,增强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能力。利用哈大铁路和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客货分离、扩能提速的有利条件,力争将大连港建成亚欧大陆桥的一个重要节点。积极吸引日本、韩国以及亚太地区有关国家与俄罗斯、东西欧以及中亚国家之间的国际集装箱通过满洲里口岸在大连中转。
五、加强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以提升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和完善口岸综合服务系统,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集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口岸通关、航运代理、口岸信息、海运结算与保险、后勤补给、海事支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体系。
(一)健全口岸设施功能
整合口岸资源,继续抓好大通关建设,全力推进口岸与腹地的联运,努力开展跨区域口岸通关合作,联手打造“区域无障碍”通关环境。建立集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等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电子网络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航运和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信息网站,扩大信息来源与信息服务范围。完善和充实“大通关”各项规章制度,提高通关服务质量,采取提前报关、无纸通关、网上支付、加急通关、上门验放、担保验放等通关便捷措施,运用预审价、预归类、事后稽查等管理手段,大幅度提高通关效率,努力使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提货及发货时间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二)建立现代物流网络
依托海、空港口岸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努力构筑物流政策、物流设施、物流信息平台,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能力,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大型品牌物流企业,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货畅其流、高效便捷和特色明显的现代物流网络,实现与东北地区以及国内外物流基地的跨区域联结,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重点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信息网,培育和引进一批物流网络完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和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于一体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加快构建大连大孤山半岛、大连长兴岛、丹东鸭绿江、锦州渤海、葫芦岛临港和营口口岸6个重点物流产业园区。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建立石油及制品、粮食、汽车、机电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专业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大连北方粮食物流中心,建立东北粮食主产区与东南主销区粮食流通快速运输通道。加快大连航运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升市场服务功能,逐步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业务交易、航运信息交流展示中心。建设完善的商品批发市场、要素市场和配送中心体系,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商贸中心。
(三)建设区域国际金融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拓展航运中心金融服务功能,建立以期货业为龙头,涉外金融及保险为两翼,金融各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核心,做大做强期货业,增加期货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完善市场功能,建设国际性期贸中心。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国际结算、外汇交易、离岸业务市场功能,建设外汇交易与结算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推进大连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服务种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促进银行、证券、信托及金融中介等各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金融和保险组织服务体系。重点打造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加快推进期货广场、金融大厦、保险大厦等主体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分阶段引进各类中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管理总部,集聚金融、商务专业人才,形成大规模资金的管理和调度能力,建成立足辽宁、面向东北三省、服务华北腹地及东北亚地区的现代金融中心。
六、加强保税港区功能建设,打造核心功能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现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利用国家批准建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创新保税港区体制机制,将大窑湾保税港区打造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一)加强保税港区设施建设
充分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区域功能。采取分期建设、滚动推进的方式,加快保税港区围网、卡口、查验、监控等海关监管隔离设施建设。完善保税港区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保税港区与区外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窑湾保税港区实现高水平运作,提高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保税港区发展模式
创新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构建符合国际自由贸易港区通行做法,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税港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与保税港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海事、边检管理体制,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联合办公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设施共用,并行管理”。拓展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相结合的物流业务。开展内外贸同港运作试点。建立虚拟大关区或通过统一的东北关区代码,实现口岸与内地监管部门的职能、业务整合。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通过实行风险管理,有效简化手续,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实现区港一体化。对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货物不予限制,取消一线备案制,区内货物流通自由。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强化预警机制。
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强化信息、信誉管理,以电子信息监管为主,物理隔离管理为辅,打造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通关最便捷的数字物流港。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符合保税港区特点的信息化监管系统。
(三)发挥保税港区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带动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展示、离岸金融8个方面的业务。积极承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航运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和跨国采购中心,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业,加快油品、汽车、粮食、矿石、冷藏等物流基地建设。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煤炭、木材、纸浆等商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离岸金融中心、国际中转中心,实现港口、航运、物流和加工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保税港区基本功能构架,使大窑湾保税港区成为我国最富吸引力的保税港区之一;建设长兴岛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把长兴岛打造成与保税港区互动的出口加工型国际合作工业区;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以东北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到2020年,推进大窑湾保税港区转型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港,率先与国际接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
七、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港口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鼓励和引导优势骨干港口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辽宁港口集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金融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为重点,改善信用环境。
(二)加大开放力度,增强辐射能力
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各类开发区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进驻,逐步形成辽宁对外开放的高地。全面推进科技兴贸战略,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和服务外包,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用足用好国家颁布的《足彩胜负14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好用足国家境外发展扶持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实现由准入审批向引导外资投向转变,由组织招商活动向改善投资环境转变,由普遍优惠向重点鼓励转变。加强开放的软环境建设,规范外资项目审批程序,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创新保税港区体制机制,逐步将区港联动范围和功能扩大到长兴岛、丹东、营口、锦州湾等港区,组建港口联盟,在丹东和营口建立“境内关外”的保税园区,把保税区的政策延伸到腹地。
(三)注重节能环保,促进持续发展
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把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作为航运中心开发建设的首要前提。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有关劈山填海的项目建设。依法保护海洋资源,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合理、集约开发岸线,妥善保护滩涂湿地、海滨地貌等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节水型社会,降低水耗,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水置换城市生活用水的示范工程,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加大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大油品、化学品、矿石等专业港区海域的环境保护力度。建立专业港区废水和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制度,完善海上溢油、船舶事故等突发性污染海洋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绿化工作,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大对农业、林业、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推进海防林带、生态河治理、荒山造林补植等工程建设,构筑覆盖整个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形成支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发挥沿海地区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灵活有效的“引智”模式,积极吸引各类拔尖人才参与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创办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区和高校科技研发中心,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提升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精尖科研攻关能力。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定期举办面向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招聘、洽谈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搭建快捷高效的人才交流平台。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严格按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战略部署,加快成立协调有序、领导有力的省、市两级政府组织机构,建立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协调议事机制、合作互动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保障航运中心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建立省、市两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按照“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的原则,将规划提出的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要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到有关部门,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加快编制有关专项规划,构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加强规划衔接工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主体功能区划分等方面,主动及时与国家、省、市有关规划和政策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确定的调控目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重要资源开发、政府财力投资等正确反映国家和省、市的战略意图,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建设上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