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

《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公报》是由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主管、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并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坚持“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 准确刊载公开发布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和省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内容,是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威发布平台。《政府公报》刊登的各类文件与正式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公报》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向社会公开。纸质公报向全省乡以上各级党政机关,社区、村(居)委会以及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 政务(行政)服务大厅等政务公开机构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发放,公众、社会单位可到省、市、县(市、区)档案馆、图书馆、政务(行政)服务大厅查阅。也可登录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官网, 或关注“辽宁发布”微信公众号,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随时获取政府公报。
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辽政办发〔2022〕9号

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足彩胜负14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足彩胜负14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足彩胜负14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也是全省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切实增强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推进新时代辽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足彩胜负14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基于辽宁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阐明总体发展战略、明确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提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机遇

  “十三五”期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省服务业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服务业总量扩大、水平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9811.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429.4亿元,总量增加超过3500亿元,年均增长3.9%,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48.5%提高到53.5%,提高5个百分点,服务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二)服务业贡献日益突出。
  “十三五”期间,剔除新冠肺炎疫情年份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年均保持在2.6%以上,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55.9%提高到63.5%;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部新增就业的七成以上,较“十二五”时期提高一成;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从2767.2亿元增加到4373.8亿元,年均增长9.6%;服务业税收从1785亿元增长到2018.8亿元。服务业逐渐成为扩大有效投资、吸纳社会就业和增加地方收入的重要渠道。
  (三)服务业改革开放不断推进。
  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和省市“免”“减”“缓”各项扶持政策。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部落地。港口资源整合实现突破,辽港集团挂牌运营,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全国领先。足彩胜负14场中街作为国家首批试点步行街通过改造,提升成为全国知名的商业街。足彩胜负14场、大连市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营口市鲅鱼圈区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先试先行工作。
  (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交通、仓储和运输业、金融业、科技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蓬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103.1亿元;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建立包括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研发设计等在内的十大类服务平台,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98家,瞪羚企业39家。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电子商务、邮政快递、旅游、健康、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迅猛,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视频会议、协同办公、网上会展、智慧旅游、短视频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公共服务全面进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公共卫生体系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99%。
  (五)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大力引进连锁经营、购物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等现代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不断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传统商贸流通方式向现代商贸流通方式转变。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960.9亿元,比2015年增长7.1%;剔除疫情影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7%;大型商业业态不断升级,足彩胜负14场中街步行街成为传统商业与时尚体验、生活消费与旅游购物、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相融合的城市现代商业展示区。上连生产基地、下连零售终端的“批零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更加完善。建设和改造升级了一批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剔除疫情影响,接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率9.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10.2%,旅游供给不断丰富,全省A级景区514家。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978.9亿元。
  (六)市场主体不断成长。
  “十三五”期间,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占领市场,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优化升级,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崭露头角。在大数据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供应链创新体系建设、中高端消费、民生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涌现一批新亮点。
  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仍面临思想观念转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障碍。二是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不高,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精细化、多样化程度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公共服务业在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县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三是服务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发展享受型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有待提高,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环节,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不大、发展不够充分;房地产业下行压力较大,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大幅下降。四是服务业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和效益偏低,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应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发展机遇
  当前,全省服务业的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大历史时期和关键节点,正步入寻求突破、迎接挑战的新阶段。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服务业打开国际市场造成了阻碍。同时,全球产业转移也为全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从国内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辽宁服务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经济韧性比较强劲的态势,也为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省内看,经过多年努力,足彩胜负14场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为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足彩胜负14场、省政府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做好“三篇大文章”、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的部署也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指明了新途径、开辟了新境界。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辽宁服务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委也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为辽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和坚实保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活力。“十三五”期间,随着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体育、信息技术等行业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改革的先导和突破性作用明显增强,辽宁服务业发展潜力逐步彰显,活力日益充沛。
  产业基础良好。辽宁居于环渤海和东北亚地区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交通物流、城市建设等方面配套良好;全省城镇化率高达72.1%;人力资源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市场需求动力强劲,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要素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创新引领新发展空间。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了效率变革,使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新兴行业获得科技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及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也对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系列新需求的涌现,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三、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十四五”时期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突破,离不开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带动。
  辽宁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辽宁振兴首先要实现工业振兴,而工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则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随着产业高级化的演进,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向软性要素如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转变,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其规模和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发展服务业是辽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现代产业的重大举措。
  全省做好“三篇大文章”的主战场。改造升级“老字号”,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需要服务业的支持和助推。深度开发“原字号”,“原字号”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需要服务业的配合与带动。培育壮大“新字号”,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需要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提供土壤,为企业数字化赋能。
  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重要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需要从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入手,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需要金融、物流和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更需要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引擎和稳定器。
  实现对外开放全面提质升级的前沿阵地。服务业已成为辽宁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领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省服务业必将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优化服务业开放结构,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完善服务业开放制度环境,将促使辽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有力提升“辽宁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渠道。服务业因其涵盖范围广,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并存发展,在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方面,具有比农业、工业更大的容量优势。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的消费型服务产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将是辽宁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速追赶期和明显提升期。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辽宁服务业迫切需要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能级水平,引领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跃升,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公共服务业向便捷化、多元化、均等化、一体化转变,努力实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有效供给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引领。
  着力完善服务业领域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集聚,不断释放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活力。
  (二)坚持融合发展。
  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机遇,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开发服务业新领域,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各行业之间交叉渗透、跨界融合。
  (三)坚持协同发力。
  充分考虑地区间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坚持“一盘棋”思维,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坚持集聚、错位、差异发展,提升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质量,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拓展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打造区域服务业发展新枢纽;激活农村服务业发展潜力,构建服务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四)坚持绿色治理。
  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营造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开放合作。
  坚持陆海统筹,积极推进港产城协调联动、陆海空多式联运,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足彩胜负14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在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切实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六)坚持民生导向。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旅游、文体、休闲、家政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主要目标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贡献更加突出。
  “十四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
  (二)服务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增强,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高,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
  (三)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辽宁服务”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打造新的产业模式和平台,树立“辽宁服务”品牌。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规范化、品牌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市场主体潜力与活力竞相迸发,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辽宁服务品牌企业和辽宁服务区域品牌。

第三章 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足彩胜负14场城市化率高、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构建中占据有利位置,形成结构合理、多业并进的产业格局。
  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
  推进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工业和农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一)现代物流业。
  推进港产城联动,建设与各地区产业布局相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海铁、海公、铁公、公空等多式联运,建设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推动各类交通服务融合发展。强化制度创新、扩大开放,支持发展创新绿色物流体系,确保物流园区健康发展。推进四项工程,全方位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东北亚一流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开放型产业组织服务中心,全力服务双循环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辽宁振兴发展。
  内循环物流工程。加强空港海港及配套物流园区的建设。到2025年,足彩胜负14场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与周边港口群联动并不断向境外扩展,打造新的海陆联运大通道。外循环物流工程,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构建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推进足彩胜负14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以把大连港建成自由贸易港为目标,坚持制度创新,拓展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培育海铁联运新航线,发展临港产业,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以锦州港为重点港口,加快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港口物流工程,加强大连、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营口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大连、丹东、盘锦、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港口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丹东建设面向东北纵深和东北亚经济走廊的综合物流中心,支持锦州列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申报开展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海运物流枢纽、空港货运枢纽、口岸枢纽。完善港口保税物流体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冷链物流、应急物流水平,推进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努力实现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
  “两主三辅”物流枢纽建设持续加强。加快构建“两主三辅”物流枢纽体系和“三纵一横”物流大通道。创新物流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培育行业企业认同、运营模式先进、区域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园区、绿色物流园区。打造五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引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中心)80个,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供应链体系,形成城市间联动互动新局面。推动物流链的单元化、标准化,促进供应链上下游相互衔接。建设和完善各类供应链平台,培育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利用“溯源码”实施“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等管理模式,建立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需求终端的进口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系统,提高供应链质量保障能力。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能,鼓励物流业在新技术、新模式方面大胆尝试和创新,加快推进铁路深入港口工程,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网络,进一步强化重要枢纽的现代物流服务基础。物流服务质量效率稳步提升,物流标准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推动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全面推动物流数据处理、作业流程、装备、技术、管理、服务标准化,提升辽宁现代物流的服务水平和全国影响力。推动物流金融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物流企业融资。
  到2025年,建成物流设施衔接顺畅、物流设备标准先进、物流服务便捷高效、物流行业秩序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专栏1 重点物流园区与项目
  1.园区: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抚顺)、营口鲅鱼圈区港口物流贸易园区、滨海综合保税区(锦州)、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盘锦)。
  2.项目:大连湾国家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丹东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凌海市大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渔产品加工交易冷链物流基地(锦州)。
  (二)工业设计产业。
  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设计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优化工业设计发展环境,着力推动工业设计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设计产业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创新,鼓励企业成立工业设计中心,以工业设计助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通过购买设计创意、合作生产加工、专利入股、销售分成等方式,实现设计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
  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鼓励设计企业广泛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工具,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实现设计开发。引导工业设计从单一的产品设计向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样机试用、市场营销、新品开发等现代化设计服务拓展,推动设计产业链的整体提升。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打造研发设计交易集群,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设计企业和知名品牌。
  完善工业设计基础。鼓励设计单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提高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整合已有资源,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
  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加强研发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设计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促进工业设计的集聚发展,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吸引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并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和合作。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内外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的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外建立设计研发中心。
  (三)高技术服务业。
  重点发展信息、专业技术、研发与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等,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扩大制造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和能力。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鼓励服务业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应用场景建设,培育高技术服务业集群。
  1.研发设计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支持足彩胜负14场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大连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探索创建辽河科创产业带。培育一批制造服务业新型产业服务平台或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
  新一代软件信息技术。推动自主软件生态建设,支持重大场景应用。巩固软件外包业务优势地位,依托足彩胜负14场国际软件园和大连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自主研发基地、服务外包承接基地。
  服务业数字化赋能。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安全等领域,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文创等创新应用,稳步推进“数字+”与服务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创新,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展智慧公共服务。发展智慧教育,培育创建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智慧教育示范校”;推广智慧医疗,完善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和“健康辽宁影像云”平台功能;推进数字文旅,推进一批智慧景区标准化试点。
  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00亿元。
专栏2 信息技术服务业建设重点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大连高新区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足彩胜负14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推动软件产业转型升级。
  2.大数据产业:重点研发海量数据存算、数据分析挖掘、安全隐私、大数据归集管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园区规划与政策扶持,培育建设大数据产业聚集带。
  3.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重点支持足彩胜负14场自动化所、足彩胜负14场计算所等突破5G无线传输技术、低时延技术、网络切片技术,研制5G现场网关、传感器、AR/VR工业应用、边缘计算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
  2.电子商务。
  传统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应用。推进鞍山西柳等省内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探索与网上市场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由传统商品批发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引导商场利用店铺场景参与电商直播活动,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商贸企业抗风险能力。推动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开展渠道精准电商直播,提高直播转化率。
  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以丹东东港、宽甸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引领,吸引省内外知名电商和流通企业入驻农村,构建覆盖全省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和仓储配送体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鼓励地域产品抱团上线,以全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依托,集中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开展电商直播推动农产品上行,推动优质农特产品、滞销农产品、水产品等线上销售。
  跨境电商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推进足彩胜负14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强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壮大跨境电商综试区经营主体,努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支持兴城泳装、西柳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全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应用,打造高效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3.其他高技术服务。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构建一批立足辽宁辐射全国的特色检验检测机构。加快构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集聚发展。推行制造业高端品质认证服务,引导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的数据资源向社会公开共享,为质量提升提供公信权威信息;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及防护用品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业等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服务。建立知识产权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中介机构拓展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保护创新积极性,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生态。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大力发展咨询、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围绕“三篇大文章”形成一批对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支撑保障作用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外事务处理能力,增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和品牌。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广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落地,高标准建设枢纽型技术转化和交易平台体系,培育发展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队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
专栏3 其他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1.足彩胜负14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
  2.英歌石科学城。
  3.盘锦氢能产业研发中心和应用示范、装备制造基地。
  4.足彩胜负14场浑南科技城。
  5.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6.辽宁(营口)航天产业园。
  7.海洲智能无人系统研发中心项目。
  8.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到2025年,足彩胜负14场高技术服务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深度显著增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具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量涌现;基本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检验检测体系,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检测能力显著增强、行业规范运行水平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四)金融服务业。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稳妥推进金融创新,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1.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支持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优势企业投资参与金融机构,包括依法自主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创(风)投基金、天使基金、并购基金、船舶、装备产业投资基金等专业型产业金融机构发展。
  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支持企业利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进行融资。鼓励通过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等市场化方式融资。
  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空间。规范各类金融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收费行为,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加快推进金融系统改革。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2.服务方式创新。
  金融科技应用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风险评估、融资担保、信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完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行业,减少传统金融业务中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对称等带来的弊端与风险。
  金融供给创新。支持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品服务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健康发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发展新型金融业态。
  3.金融交易体系完善。
  建设辽宁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培育和吸引大型法人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总部聚集,建设东北亚区域结算清算中心,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金融人才。
  金融交易市场健全。支持建立完善新型金融交易市场。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成交品种供给,向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发展,支持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完善功能,建设全省统一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涵盖股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农村产权等种类齐全的要素交易市场。着力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金融中介、征信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支持发展规范、专业化、高水平、种类齐全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经纪代理、信用评级和金融咨询服务机构等。
  4.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结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推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控股集团资本管理、风险管控、协同发展功能,支持省融资担保集团健全完善省再担保体系。
  到2025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高,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上升,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持续上升。
专栏4 金融业重点建设项目
  1.大连金融服务产业园。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金融服务、研发孵化等产业模块,规划商务办公、产业人才生活服务等功能。项目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建设3个国际标准的T3+高等级数据中心。
  2.中国进出口银行足彩胜负14场分行项目。由国家出资设立、直属国务院领导、支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
  (五)交通运输服务业。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高效流通服务体系,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开展“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交通强省。提升省际、城乡交通网络连接水平,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机融合,推进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化对接”,建设高效率、多层级、一体化、综合性的交通运输服务业。
  建设高效陆路交通运输通道。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推动省际交通运输互联互通,着力打造京沈、沈大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完善路网运行监测和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提高交通通达度。加大铁路货运班列开行范围,探索开展高铁货运,提升主要物流交通铁路干线运输能力。
  打造多级协同现代化机场群。足彩胜负14场、大连机场联合打造面向日韩、辐射东北亚、连接欧美的区域性门户双枢纽,增强足彩胜负14场机场国际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大连机场面向日韩的区域门户枢纽地位。充分发挥足彩胜负14场、大连区域枢纽的核心带动作用和增长引擎功能,提升锦州、丹东、营口、朝阳、鞍山等支线机场与通用机场的地方服务效能,推动打造“核心枢纽主导、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协同、空地一体化联动”多级多式的现代化机场群。形成层级清晰、功能完善、定位合理、覆盖广泛、协调联动的辽宁地区机场服务体系。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巩固大连国际枢纽海港地位,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高盘锦、锦州、丹东等成熟港区进港航道等级,完善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
  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推进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提高城市间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交通网络密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构建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基础网络。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比重,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发展便民多元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夯实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营造安全宜人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
  探索组建辽宁交通产业联盟。围绕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内在要求,推进交通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探索组建交通产业联盟,持续深化货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拓展专业特色物流、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提高运输效率效益,服务实体经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到2025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比达到1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市级覆盖率达到100%。
  (六)商务服务业。
  1.咨询与调查服务。
  提升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涵盖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领域的本土企业,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商务服务企业入辽。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集聚区。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培育一批以数据赋能传统商务服务的新型商务服务公司。
  2.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
  以政府引导为核心,坚持市场化运作,推动会展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将足彩胜负14场、大连培养成国内外大型展会的优先选择城市。推进锦州、盘锦、朝阳等城市的“一市一馆一特色”建设,支持创办可持续、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展会。
  会展场馆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数字化运营,培育智慧会展生态。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培育会展业产业集聚。升级场馆周边基础设施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优化从机场、车站、港口到场馆的交通设施。推动5G及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VR等应用实现实体展览和线上展览相结合,打造国内外知名会展中心。
  会展专业化发展。支持城市承接区域性展会,培育一批会展名城、名展、名企,提升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引进提供会展服务、场馆管理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的企业和人才。支持省内高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培育本地会展企业。强化品牌企业与产业商会、协会的合作,增强辽宁优势产业和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重点支持专业展会。立足产业优势,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专业展会。支持足彩胜负14场、大连发展国际性论坛和国际品牌展会。巩固提升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葫芦岛·兴城)国际沙滩·泳装文化博览会等展会国际影响力。
  (七)人力资源服务业。
  加快建立与足彩胜负14场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主体。支持个人和社会组织创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现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
  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及各类培训机构及实训基地,培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综合性企业。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服务就业创业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专栏5 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1.禾丰牧业饲料加工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向上对接国家顶级节点,向下对接企业节点,平台服务实体包括企业的饲料原料、猪料、牛料等,以及企业的虚拟资源,创新十二个应用场景。
  2.中英(大连)先进制造产业示范园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占地面积5176亩,建设测试道路总里程约41公里,配套试验室、办公、住宿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
  3.海城市菱镁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全产业链菱镁建材新材料综合体,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建材产品产业基地,打造菱镁产业集群。
  4.阜新市海州区5G智慧航运系统建设项目。发展民用无人机整机及配件、智能传感器、矿山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物流自动化设备等产业。东侧以研发、生产测试、教育培训为主,南侧以生产、物流和赛事会展功能为主。
  5.朝阳军民融合研发制造检测中心。项目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及精密加工中心,并购置研发、检测及加工设备等65台套。
  6.盘锦市乡村振兴总部基地项目。打造中国(北方)船舶燃料油供给中心和中国(北方)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为目标,引入企业营运总部或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商品采购配送中心、财务核(结)算中心等总部经济类项目,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7.辽宁联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项目。搭建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农产品、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全流程端到端的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系统。
  8.营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项目。该项目为东北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为工业互联网链接对象提供统一身份和解析服务。
  9.鞍钢自动化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项目。平台与国家顶级节点连通,溶蚀面向钢铁行业提供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为构建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提供钢铁行业重要设备管理模式基础。
  10.本溪废钢铁再生资源供料基地项目。占地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封闭式验质装料间两跨36*235m,装设车线2条。项目建成后满足板材特钢厂120万吨/年成品废钢需求。
   二、生活性服务业便捷化、多样化
  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服务消费提质,促进实物消费升级,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鼓励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体验式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聚焦卫生防疫、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力度,促进公共消费。建立综合监管体系,监督规范预付消费。做精做优辽宁消费品工业,打造辽宁消费品品牌,增加省内新兴领域消费产品。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支持足彩胜负14场、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旅游业。
  挖掘辽宁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打造东北亚休闲旅游目的地。
  各类市场要素集聚。加速建设旅游主体功能区,强化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扩大综合消费,通过产业集群、业态集成、要素集聚和品牌集合,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四季宜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街区,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
  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引进旅游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本市场运作,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领军企业和骨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做特做精,优化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融资、财政、税收、人才等政策。引导中小旅游企业走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散客自驾、健康银发、休闲度假、家庭亲子等业态创新。
  促进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高A级旅游景区,加大餐饮、住宿、演艺、娱乐、文创、购物等二、三次消费项目开发与运营,创新文创商品开发、生产与销售机制,提升A级旅游景区品质。优化A级旅游景区游览线路和布局,扩展游览空间。推进“互联网+旅游”,建设智慧景区。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围绕“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我在辽宁等你”旅游形象口号,推出辽宁“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旅游节庆品牌,推介特色旅游好去处,塑造辽宁特色旅游形象,不断扩大全省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强大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客源地建设,积极开拓东北亚入境游客源地。
  丰富假日及夜间旅游市场。在节假日及旅游高峰期,优化连接景区的各类公共交通服务方案和应急预案,提升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水平。拓展旅游夜间消费项目,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夜间游览服务。鼓励旅游企业与周边剧院、演艺场所等开展合作,拓展旅游景区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建设一批夜间旅游消费集聚区。
  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提升综合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执法协作,依法严打非法经营、欺诈消费以及“黑导游”等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旅游市场环境。引导旅游企业提高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做好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预案,依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确保安全、平稳、有序运营。引导游客讲究卫生、拒绝野味、理性消费、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
  整合省内自然、人文、教育、建筑、体育、工业、生态、康养、红色等资源,探索“资源转化为资产、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的运营模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旅游业区域发展更均衡,产业布局更合理,市场主体更壮大,供需两端更适配,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更明显。
专栏6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冰雪旅游。重点建设以足彩胜负14场、抚顺为核心,辐射鞍山、本溪、丹东、辽阳等市的辽东冰雪体育休闲旅游区。持续扩大“嬉冰雪、泡温泉、到辽宁、过大年”冬季主题旅游品牌影响力。推进建设足彩胜负14场奥悦冰雪及水上体育公园项目、抚顺聚隆国际冰雪旅游度假区项目、营口何家沟滑雪场、阜新市黄家沟温泉+冰雪小镇项目、盘锦北旅田园中国北方零下五度雪乡项目、辽阳弓长岭温泉滑雪场升级扩建项目、铁岭度假村滑雪场项目等。
  文化旅游。推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头条胡同、官子胡同改造工程—盛京皇城中央里文化旅游景区、鞍山青年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本溪市桓仁县回龙湖国家级世界文化遗产·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高句丽山城、营口鲅鱼圈区熊岳镇母爱文化温泉小镇项目、朝鲜族风情温泉旅游度假村、阜新彰武草原旅游区、铁岭蟠龙山凡河湾旅游度假区项目、铁岭开原市古城旅游开发项目、盘锦辽河碑林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大连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支持“红动辽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和“印记辽宁”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创建1—2个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和5—10个文旅消费街区。培育1—2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乡村旅游。推进建设鞍山辽河文化旅游区项目、鞍山千山老院子田园综合体、营口芙蓉山乡村游田园综合体项目、阜新黄家沟旅游度假区项目、辽宁康平金沙滩生态农业沙漠旅游综合体示范项目、铁岭银州区七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本溪市本溪县同江峪满族特色村寨、盘锦新立镇北旅田园综合体项目、辽阳孙家寨谷地田园综合体项目、朝阳喀左县利州古城(喀左)文化旅游项目。
  滨海旅游。推进建设辽宁滨海大道自驾廊道建设项目、大连国际邮轮客运中心、大连长山群岛国际海岛避暑旅游度假区、大连金石滩精品旅游度假区、丹东浪头港旅游综合体项目、锦州凌海市红海滩国家度假海岸项目、营口鲅鱼圈区西部海滨旅游带、盘锦辽河湿地水利风景区双台子段景观区项目、葫芦岛滨海特色风情带。
  工业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推进建设鞍山钢铁厂早期建筑“井井寮旧址”改造项目、抚顺机械厂传媒文化园、本溪湖工业遗产群项目、营口港工业遗址项目、铁岭蒸汽机车影视基地综合体项目。开发“新中国工业摇篮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康养旅游。推进建设大连庄河步云山乡康养文化旅游项目、鞍山汤岗子国际医养温泉小镇项目、本溪花溪沐温泉康养文化旅游小镇项目、祺州水镇项目、丹东刘家河、天沐、北黄海、五龙背温泉小镇项目、营口奕丰北方温泉城生态国际生态健康康养小镇、阜新宝地温泉小镇项目、铁岭红豆养生谷森林医疗康养乡村旅游中心项目、盘锦红海滩温泉度假村项目、朝阳凌源热水汤温泉旅游康养小镇项目。
  边境旅游。重点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创建,发展鸭绿江中朝边境游、登岸游、赴朝一日游和多日游产品,把丹东建设成国内赴朝旅游第一集散地。
  商贸会展旅游。形成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商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和城市中央休闲区,依托商务会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科技游乐设施,运动用品与设备等旅游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孤山文化小镇、本溪市桓仁县八卦城复建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盘锦广厦艺术街国际书画交流平台项目、鞍山岫岩成业文旅玉都古城系列开发建设项目等。
  (二)文化产业。
  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及周边产品、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创意与先进制造、特色农业、旅游休闲等领域融合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升国有文艺院团经营管理水平。
  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形成统一开放、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产权、版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演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市场。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服务、移动多媒体、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等传统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特色文化产业深度发展。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支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围绕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创作一批“辽字号”精品力作,打造辽宁文化品牌,提升辽宁文化形象。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着力发展特色文化城市,创建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品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分平台。加快文化会展业发展,扶持重点展会及节庆活动,培育文化会展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装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接,支持文博文创设计全链条发展。
  到2025年,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市场体系完善、品牌效应明显、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7 文化产业重点建设工程
  创意街区。足彩胜负14场中街、太原街、北市场、大连远洋·时光海亲海主题商街、鞍山百年老街、抚顺东西四路步行街、本溪永丰商业区步行街、丹东安东老街、锦州古塔区历史文化步行街、营口辽河老街、阜新海州区大众步行街、辽阳白塔区商业步行街、盘锦百年福街特色街区、铁岭哥伦布广场、盘锦盘山县新街区经济特色街道、葫芦岛兴宫中街步行街。
  园区/基地。足彩胜负14场1905文创园、西柳服装、佟二堡皮革、阜新玛瑙、本溪砚台、锦州石雕等特色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园区(基地)。阜新玛瑙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盘锦东北特产博物园项目、本溪南芬辽砚文化产业园、辽宁(营口)乐器产业园、锦州凌海市石山石雕文化产业园、葫芦古镇旅游景区。
  特色小镇。苏宁国际文创智慧产业小镇项目、雅乐居(大连)冠军小镇、鞍山钢都1953文创小镇项目、本溪温泉寺天著文旅康养小镇、丹东相遇北欧啤酒艺术小镇、营口专用车特色产业小镇、阜新十家子玛瑙小镇项目、盘锦荣兴稻作人家项目、铁岭新台子镇绿融小镇项目、朝阳金山文旅小镇项目。
  服务平台。北方广电5G移动通信网建设项目、北方广电城网光纤入户FTTH改造建设项目、全省广电终端高清智能化升级项目、国家文化大数据辽宁分平台、IPTV超高清智能融合播控云平台。
  (三)商贸服务业。
  1.现代商品市场体系。
  日用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市场外向度,在重点市场举办大型国际采购订货会,大力培育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各类外贸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一批海外分市场;支持西柳市场做好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着力推动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和引进专业电子商务企业,推进配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强化与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展商户电子商务培训工程。着力强化市场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和升级产品研发中心,加强与省内外生产基地合作对接,强化供应链管理,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着力推动市场品牌和质量提升,打造经营户和中小企业共享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创建行业指数。
  生产资料市场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各类生产资料市场与企业开展供需对接,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资源配置,由现货交易向提供工业链集成服务转变。加快形成供应畅通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开放、高效、绿色的供应链平台。加快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发展“市场+平台+服务”模式。发展定制化生产和一体化服务能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上下游协作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促进生产资料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支持钢材、矿产品等大宗市场规范发展,形成全国或区域性集散中心。
专栏8 商贸重点服务业项目
  东北亚国际商品中心项目(丹东)、辽冀蒙区域物流中心(朝阳)、东北商用车及二手车贸易物流产业基地项目(锦州)、抚顺国际物流商贸城(抚顺)、营口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营口)、阜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辽西新发地钻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暨城市保障安全仓项目(盘锦)、抚顺市望花区冷链物流商业中心建设项目(抚顺)、本溪彩北物流产业园项目(本溪)、盘山县冷链物流中心项目(盘锦)、兴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设施建设项目(葫芦岛)、鞍山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
  2.现代零售体系。
  实体零售创新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网络,开展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支持大型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均摊、风险共担的新型零供关系,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建设集中采购分销平台,提高供应链管控、资源整合和运营协同能力。鼓励大型商超、购物中心引进艺术展馆、VR体验、主题娱乐等业态,满足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式消费需求。
  商品有效供给增加。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将体验与购物紧密结合,增加创意景观、艺术元素等配套设施数量,通过模特展示、品牌历史介绍、现场试用等方式,突出商品的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
  社区便利店提档升级。发展“互联网+便利店”经营模式,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便利店与社区养老、便民服务、中央厨房有机结合,增加热食制售、快餐热饮、小包装果蔬等商品和服务。开展社区连锁便利店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高质量改造提升步行街。推动两条国家级步行街建设。进一步补短板、强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改造、高水平运营,形成“一街一特色”、“一街一模式”,打造一批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综合商圈和特色商业街(步行街)。
  3.高质量住宿餐饮业。
  住宿业升级工程。引进国内外知名住宿服务品牌,发展经济型、连锁型酒店,引导开发民宿酒店、家庭旅馆等大众化产品,支持省内住宿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餐饮业绿色工程。健全绿色餐饮标准体系,完善绿色餐饮评价标准。引导餐饮企业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打造绿色餐饮服务链。推动绿色餐饮理念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全力遏制餐饮浪费。弘扬绿色消费理念,开展绿色餐饮示范创建活动,评定100—150家5A级绿色餐厅。
  餐饮业提质工程。保护和弘扬餐饮业老字号品牌,鼓励餐饮产品的开发,支持餐饮品牌开展连锁经营,开展餐饮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辽菜品牌推广活动,积极举办“东北美食节”,申办“中国厨师节”等国家、省级餐饮节,继续推进辽宁名小吃评审,唱响辽菜品牌,着力促进辽宁餐饮消费升级。鼓励餐饮企业探索“中央厨房+会员配送”、“互联网+餐饮服务”等新型经营模式。大力加强省外、境外宣传推广活动,利用参加境外交流、论坛、展会等契机,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烹饪表演和宣传,提高辽菜国际知名度。
  (四)家政服务业。
  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家庭服务、托儿服务需求,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政服务体系标准化。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家政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多渠道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家政扶贫工作,在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方面满足居民服务需求。提高居民家政服务业行业组织化程度,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发展大型连锁家政公司,创建一批知名家政服务品牌。深入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的城乡居民家庭服务市场。推动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家政服务消费环境。
  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促进居民享有便利快捷服务。以家政服务龙头企业、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家政服务知名品牌。推动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服务融合发展。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作用,建立家政服务纠纷调解机制。
  家政服务智能化。重点搭建覆盖城乡、便利高效、资源共享的家政服务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支持社区商业发展O2O、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促进家政服务全方位发展。
  到2025年,基本建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家政服务市场和服务网络体系,家庭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五)体育产业。
  以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实施足、篮、排“三大球”振兴计划。立足辽宁自然优势,全力推进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运用5G等新技术为体育赛事活动赋能,丰富在线赛事活动。谋划组织一批体育精品赛事活动,推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
  培育和引进精品赛事。支持社会力量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创建地方、民间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将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辽宁主场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辽宁主场赛、中国女子排球联赛辽宁主场赛打造成“上座率高、经济效益好、影响力大”的国家级精品赛事。将足彩胜负14场国际马拉松赛、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丹东国际马拉松赛打造成国际级精品马拉松赛事。将马术中国巡回赛(大连站)打造成国家级马术精品赛事。将大连环渤海帆船拉力赛培育成中国帆船品牌赛事。将本溪市关门山关东越野赛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越野赛跑赛事。
  发展冰雪运动。设计承办或引进一批大型冰雪IP赛事和冰雪旅游产业项目,依托足彩胜负14场冰上基地、抚顺雪上基地等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压雪车、造雪机、滑雪板、冰刀、冰鞋、雪靴等冰雪装备器材和服饰等产业,培育辽宁东部冰雪产业聚集区。积极探索冰雪+健身、冰雪+旅游、冰雪+培训等新业态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冰雪运动场馆设施建设运营。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拓展户外运动旅游休闲线路,鼓励各市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登山、攀岩、徒步、露营、垂钓、野外生存、漂流、探洞、滑翔和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拓展电子竞技、海洋沙滩运动等休闲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2+3+N”建设,构建“两核三区多基地”的体育产业布局。“两核”即以足彩胜负14场、大连为产业发展核心,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休闲健身、体育博览会展、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强化足彩胜负14场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足彩胜负14场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加强足彩胜负14场、大连“两核”产业协调联动,构建“互核互动式”城市消费群落,打造区域体育消费中心城市。“三区”即辽宁沿海经济带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地区,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服装制造、体育物流等产业,打造帆船帆板、沙滩球类、冬泳等特色产业项目。辽西体育产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发挥阜新、朝阳、葫芦岛等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体育资源对接,积极发展体育文旅、越野赛车、航空运动、户外营地运动等体育产业项目。加快阜新市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助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辽宁东部雪上运动产业先导区。以抚顺市、本溪市为重点,依托岗山、天著等滑雪场项目建设,带动雪上运动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基地”即支持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培育一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引导体育生产要素、产业项目、企业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加快体育产业基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和相互促进、特色互补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专栏9 体育产业重点领域
  体育产业基地与场馆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三大球”、冰雪场地设施,广泛开展“运动辽宁”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创新试验示范区。支持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一批体育产业园区,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申请承办高等级体育赛事。办好足彩胜负14场、大连、丹东、营口、辽阳、盘锦等城市国际马拉松品牌赛事,增强大连环渤海国际帆船拉力赛等品牌赛事国际影响力,打造北方海洋运动赛事和训练基地,打造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冬季赛事品牌。举办全民冰雪运动会,推进抚顺雪上运动中心、锦州湾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和锦州市网羽运动中心等训练基地建设,承接练习赛、热身赛,打造冰雪运动消费热点。
  推动体育相关产业链发展。开展冬令营、夏令营系列活动,打造优质品牌项目,围绕赛事市场开发赛事培训、赛事服务、竞赛用品等相关产业链。通过省内接轨、省外研学、国际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间接拉动地方经济,带动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六)养老服务业。
  推动养老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依托足彩胜负14场现有养老医疗、资源、文化优势,积极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制度,做好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建立特殊困难老人定期探访制度、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机制,完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普惠性养老服务制度,深化普惠性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持续深入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推动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发展。
  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支持措施,支持各类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优化社区养老设施布局,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构建城市地区养老服务“十五分钟”服务圈。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格局,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实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工程。推动养老机构结构化调整,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
  医养康养多元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卫生室等机构。支持各类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护理床位。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就诊绿色通道。依托辽河养老产业示范区等多元化养老产业集聚区,着力推动形成康复辅具研发生产、旅游、医疗、配餐、康养人才培养等“养老+”产业格局,延展康养产业链条,丰富康养产业内涵。
  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利用一键呼叫系统、12349热线服务系统等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对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娱等各方面需求进行全面的搜集和分析,无缝对接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商及用户,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建设全省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系统,鼓励各地开发利用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养老服务机构精准化监管。鼓励引导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推广互联网、物联网、远程智能安防等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提升照护服务效率。
专栏10 打造医疗康养基地网络
  打造“双核引领、多点联动、三带拓展”的医疗康养基地网络。主要面向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老龄人口康养需求,应对东三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足彩胜负14场、大连健康养老、智慧养老“双核”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鞍山发展银发经济,打造老龄康养旅居目的地、老龄消费集聚地,支持朝阳、辽阳建设人文颐养基地,支持本溪、丹东发展国际高端医疗康复中心,推动桓仁满族自治县以“森林氧吧”为旗帜打造森林康养生态基地,推动营口等温泉市打造温泉养生康养基地,推动盘锦利用辽河资源优势建设辽河养老示范区,推动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医疗卫生体系项目,鼓励医养结合、旅居养老,规划建设养老护具设备制造产业园区。主要包括金地大连生命健康产业园(大连)、北方国际健康城项目(鞍山)、千金地区“医养结合”养老小镇项目(本溪)、龙港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园(葫芦岛)、城市智能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丹东)、佛寺温泉康养度假区(阜新)等。
  辽西北、辽东地区、沿海地区“三带”。建设特色化康养基地。围绕海水浴场、红海滩、温泉小镇、民族文化风情、塞外风光鉴赏、红色游绿色行、农业观光休闲等主题,打造一批康养产业特色区,建设一批医疗康养示范项目。
  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引进各国尖端的医疗技术。依照“健康+”模型,发展一批康复护理和健康保健项目,打造“医、养、健、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使健康、养生、养老资源得以延伸,同时打造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为一体的国际综合医院、护理学校,医药研发中心,建设中韩、中日、中俄医疗产业园等。以盘锦康复辅具特色街区项目为依托,打造在全国拥有影响力的康复辅具生产基地和展示中心。
  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充分挖掘康养生态潜力和价值,以东北地区夏季清凉、南方地区冬季温暖为根本,南北联手打造国内避暑避寒康养品牌,形成南北结合的一站式、“候鸟式”疗养养老模式。
  构建“1+5+X”医疗康养产业体系。“1”指辽宁医疗康养的核心定位——医养结合的大健康服务;“5”指辽宁医疗康养的五大核心业态——温泉养生、森林养生、滨海养生、辽医药和辽食养生、冬季运动健康养生;“X”指配套融合产业——文化、体育、通用航空、教育、地产、金融、保险、科技等。构造可持续可循环的医疗康养产业体系,形成以康养为核心、多产业联动的康养业态。
  (七)房地产业。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居民居住合理需求。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租购同权,逐步使租购住房者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
  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应结构。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和规模。加强对居民住房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需求信息,通过调控项目立项和土地供应,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供应结构。
  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推进以满足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鼓励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装配式住宅、绿色节能住宅、全装修住宅等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和物业管理,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开展物业管理。
  实施差异化管理,因城施策。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结合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布局发展,精准施策,进一步推动存量房、闲置房盘活。
   三、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多元化
  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核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健全服务供给保障体系,保障公共服务优质化发展。
  (一)健康服务业。
  加快建设健康辽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辽宁行动,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推动辽宁医疗向国际医疗、智慧医疗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引进国际知名医疗服务品牌和先进医疗技术,发展具有国际服务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健康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智慧医疗”建设。重点扶持基于信息技术的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形成便民惠民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落实参保缴费政策,完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医保参保。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建设,健全药品采购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足彩胜负14场中医药优势,支持中医药“走出去开展跨境服务”,着力打造辽宁中医药国际服务品牌,发挥阜新蒙医药领军地位,打造蒙医药研发生产中心。积极推广中医保健、养生康复、医疗旅游等高端健康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接轨,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和商业化运作水平。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促进全省人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健康服务发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
  (二)教育培训业。
  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需求。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建立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动职业培训集约发展、特色发展,逐步形成以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多种机构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技人文、幼儿教育、老年教育、养老保健、职业技能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规范发展秩序。
  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教育云服务解决方案,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
  深化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教育服务新方式,推动服务主体多元化。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促进民办职业教育规范特色发展。
  支持教育培训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外商投资开办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推进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要求落实落地,实现学校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
  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开放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将足彩胜负14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培训高地、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中心。
  (三)节能环保服务业。
  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核心,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环保市场主体。到2025年,节能环保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较大提高,产业规模较快增长。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节能环保服务领域。引导企业自愿参加低碳产品认证,积极培育发展以认证机构为核心,检验检测机构、认证咨询机构等为支撑的市场体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主体队伍。
  推动环保服务业集聚发展。以足彩胜负14场环保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环保服务业集聚区,搭建集节能环保政策、信息、技术、人力、金融等为一体的合作平台,通过企业集聚,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整体发展。
  打造新型服务模式。积极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信息网络,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综合环境服务外包。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搭建碳信息披露公共平台,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整合资源,创建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建综合运营服务商,开展环境贸易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重点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大力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转型升级环境监测服务业和环评服务业,鼓励环保企业提供系统环境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加快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优化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
  到“十四五”末,全省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公共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更加成熟,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辽宁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更加完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供给更加便捷。
   四、农村服务业社会化、一体化
  以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农业生产服务。
  培育服务主体。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使社会资本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引育服务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引育计划。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工、鼓励入乡创业人员、发掘在乡创业能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大型农业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建设一批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及实训基地。鼓励社会资本为优秀农业农村人才提供奖励资助、技术支持、管理服务,促进农业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强化农业清洁生产。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
  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有机农产品认证。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构建完善服务城乡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支持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向农村派出技术、销售等专业人员,打通与基层合作社、专业生产户的上下游种(养)产销渠道。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重点,推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以及邮政、供销等电商服务落地农村,构建覆盖全省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以全省8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鼓励地域产品抱团上线,打造农产品网上品牌。
  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支持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金融和保险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贷款新模式。
  研发农业生产科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农村派驻科技特派团,围绕足彩胜负14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定向攻克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转化科技成果、开展适用技术推广。鼓励社会资本牵头建设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农事企业孵化、农业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二)农民生活服务。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农村改厕。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三)农村公共服务。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
  应用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建设。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服务在乡村流通领域深化应用。依法依规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规范行政执法,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涉农企业负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

第四章 区域布局

  围绕辽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强化核心、突出主线、拓展空间、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发展思路,突出沈大双核引领、标杆示范作用,促进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城市与农村、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现代服务业整体功能与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构建辽宁服务业“双核、两带、五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双核引领
  (一)建设以足彩胜负14场为中心的都市圈现代服务业。
  以足彩胜负14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依托,扩大现代服务业服务功能和服务半径,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引领带动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等周边地区服务业提质升级,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中心。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上实现突破,在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中作出示范,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建设现代科技服务业区域中心。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宣传,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着力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广度,完善金融要素交易平台体系,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竞争力,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示范基地。建设国家中欧班列(足彩胜负14场)集结中心。做优做强足彩胜负14场中欧班列,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中欧班列东北地区重要枢纽。中欧班列为平台,招商引进物流、贸易、货代等服务业企业,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金融保险等产业。
  (二)建设以大连为龙头的“两先区”现代服务业。
  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带动作用,建设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
  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五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及以数字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五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升大连市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健全多元化科创投融资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挥大连的“中心港”效应,加快畅通陆海通道、完善集疏运网络、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大连和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强化联通国际国内、面向东北亚、对接亚太的商贸物流枢纽功能。建设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市场,支持跨国公司、贸易公司依托大连建立和发展全球或区域贸易网络,打造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跨境电商集聚发展。
  二、两带支撑
  (一)沈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崛起带。
  依托沈大高速公路、高铁大通道,加快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发展,建设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连接鞍山、抚顺、营口、辽阳、盘锦等服务业节点城市,完善互联互通交通网,构建沈大高端服务业外溢廊道,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资源集聚新引擎。
  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自贸区为开放前沿,发挥两大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服务、研发设计服务、金融服务、商务会展服务等方面辐射功能,促进沿线各城市服务业提质发展。
  推动协同、错位和创新发展。建设高水平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与民生服务体系,建设数字产业高地,构建区域一体化服务产业集群。鞍山市强化科创中心、“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产融合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功能;营口市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跨境电商、科技服务、商贸物流、保税加工、文化康养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海铁联运大通道;盘锦市围绕化工、光学电子、碳素、氢能等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辽阳市围绕精细化工、铝合金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时装轻纺、直播经济等特色产业,做强文化旅游精品群;抚顺市依托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产业,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链。
  打造联结足彩胜负14场、大连两大都市的服务产业黄金纽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物流、集装箱物流、国际疏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运营模式。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科技合作,实现辽宁股权交易中心、东北科技大市场、精益管理、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共同打造辽宁实验室。
  (二)沿海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带。
  加强顶层设计,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为支撑,进一步深化沿海与内地衔接,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带,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将沿海经济带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战略高地。
  探索开辟融入东北亚经贸格局的陆海物流新通道。发挥辽宁沿海和港口资源优势,释放港口整合效能,加快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大力发展公海铁多式联运,进一步拓宽港口腹地纵深。
  构建港产城联动先导区。充分利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功能,依托港口枢纽优势和辐射效应,围绕临港石化、海工装备、智能制造、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推动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港航信息、船舶代理、商务服务、旅游文化、软件研发和影视动漫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港口+产业”发展上形成互补支撑,打造沿海高端服务业产业带和城市带,促进港产城一体化深度融合,努力建设国际化、精致化城市“港口名片”。
  建设东北地区服务业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国际运输等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机床、造船、钢铁等优势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瑞延伸。大力发展边境互市贸易,加强与日本、韩国在金融、教育、质检、物流、旅游、环保、交通、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合作,扩大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的贸易规模。
  三、五区联动
  (一)辽西融入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
  发挥辽西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依托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的地理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在交通物流、服务产业、服务平台、服务市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提升服务业产业转移承载能级。推动在文化旅游、医疗康养、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方面的对接协作,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总部经济,建设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京津冀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服务等优势,承接产业外溢和功能疏解。锦州建设成为辽西中心城市,打造文化、医疗卫生、教育、金融、交通物流“五大中心”。
  布局联合科技创新平台。全面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对接,建设高水平科技研发园区,推进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
  建设北方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培育辽西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辽西旅游大环线,打造吸引京津冀居民休闲旅游康养的辽西文化生态旅游区。积极扶持形成以文化(古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以远古(古山、古水、古化石)为特色,以生态山水旅游(天下奇观红海滩)、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旅游为补充的国内知名文化生态旅游区。
  (二)辽东绿色健康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示范服务经济区。
  依托凤城市、岫岩县、宽甸县、本溪县、桓仁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西丰县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质水资源,打造以多业态融合为特色的辽宁东部绿色服务经济区。
  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以医疗康养为核心,建设“医、养、健、游、食”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健康+”文化、体育、通用航空、教育、宗教、地产、金融、保险、科技等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康养业态。
  建设全国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辽东生态山水、满族民俗、边境风情、海洋温泉等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以生态山水海为背景,边境风情为主题,打造鸭绿江、大辽河品牌,充分展示多彩辽东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辽东城市群休闲游憩区,辽宁旅游资源的战略储备区、生态保护区以及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深度挖掘绿色生态产品附加值。围绕丰富的中医药材、绿色农产品、林下作物、山珍等特色资源,加强研发、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认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三)辽北农产品流通基地农村服务业特色区。
  积极推进足彩胜负14场、铁岭、阜新等辽北地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辽北农产品流通基地农村服务业特色区。
  完善农产品服务供应链。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全链条全过程监测检测。支持铁岭建设东北智慧农业协作中心和农业物流枢纽中心。
  培育推广特色农产品线上知名电商平台。加快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基本实现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全覆盖。
  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辽北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深度融合,深度挖掘资源、文化禀赋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美丽休闲乡村。
  (四)沈抚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示范区。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构建科技创新型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建立企业与高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技术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破解“卡脖子”难题为目标的创新联盟。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发展技术市场,加大力度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国际技术合作与贸易机构落户示范区,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建设。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支持示范区内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中国(辽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建设创新平台。鼓励示范区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业联合建设研发平台、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按程序申请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鼓励建设自主创新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以“合同科研”、技术转移等方式建设一批创新中心,支持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中心。
  构建创新型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咨询服务、各类要素市场、金融科技业态集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支持示范区打造全省数字辽宁示范基地和全省医疗大数据产业园。着力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医疗和特色教育服务,打造国内知名精准医疗产业引领区、高端健康服务示范区。加快跨境电商展示店、市内免税店建设,培育消费新动能,鼓励场景式、体验式、互动性消费,推动无接触式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新消费模式。
  (五)金普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行区。
  强化创新核心地位,着力提高金普新区对东北地区的服务支撑能力。
  打造服务东北地区的综合枢纽。大力提升服务功能,建设东北地区国际出海大通道,建设产业经济和科技信息交换中心。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外贸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建设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空海航运、保税物流、国际贸易、现代商务、科教研发、创意设计、金融保险为核心,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打造高端生活服务业集群。以休闲购物、旅游度假、影视娱乐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体育健身产业等。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

  一、深化服务业改革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助力辽宁服务业发展。
  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服务业,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最大程度实现准入便利化。坚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推进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对失信主体的惩戒机制,完善服务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加强服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服务业价格监管,及时查处消费侵权等问题。
  培育服务业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依法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检验检测市场。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供应链协同制造,推进建设上下游衔接的开放信息平台。鼓励有条件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上市和挂牌交易。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海外项目投标。
  完善服务业要素市场化配置。消除各类隐性壁垒,让服务业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市场平等竞争。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改革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产业用地市场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疏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健全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促进数据资源整合,优化数据要素市场。
  深化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行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加快公路港、铁路干港、航空港整合提升和互联互通,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便利化水平。优化辽宁港口结构布局,促进各主要港口之间协同合作、一体化运营。规范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完善价格机制。制定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服务质量规范和评价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深化服务业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厘清事业单位职责要求,清理规范现有服务业事业单位,以社会功能为依据,以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三个类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改善管理体制不顺、竞争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不活、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经济效益总体较差等问题。重新分析服务需求、梳理机构职能,优化整合公益性事业单位。
  合理构建服务业协会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定发布行业产品和服务标准。发挥行业协会在反映企业述求、保护企业权益、妥善处理纠纷、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政府监督等方面作用。
  二、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
  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鼓励服务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为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宽服务开放新领域。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构建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服务资源,增强服务业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走出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提升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拓展中医药等特色服务贸易,培育文化创意、数字服务、信息通讯、现代金融、广告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扩大研发设计、节能环保、质量管理等高技术服务进出口。
  彰显辽宁服务业开放区位优势。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和出海大通道,是中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前沿地带,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开放门户,具有全面开放的独特区位优势。建设对外开放大枢纽、大平台、大通道,优化提升全面开放载体支撑,以高水平开放推动辽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对外开放新前沿。建设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构建紧密连接东北亚、衔接国内、沟通全球的辽宁国际航空港集群。制定优先发展产业目录,面向日韩俄开展全链条、集群式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大项目,吸引日韩俄企业投资辽宁,积极对接蒙古发展战略。
  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激励机制。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一带一路”服务业投资合作优化升级,拓宽第三方市场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构筑互利共赢局面。加强海关、税收、监管等合作,推动实施更高水平的通关一体化。深入推进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改革开放,坚持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与改革发展互促互进,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复制推广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创新经验,逐步扩大外资准入领域,解决外商投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监管模式。
  三、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多元化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强化资源高效流转对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业态更新与技术进步,释放服务业发展空间。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快速发展,增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整合竞争力,支持服务业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提高服务业龙头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发展中小服务业企业。深化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推进金融机构改进内部机制,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信息共享、银企对接、风险分担、奖励补贴等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机制和产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发展动产融资,依托现有交易市场,合规开展轻资产交易,缓解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题。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大型企业向中小服务企业开放共享资源,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打造中大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
  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优秀企业家典范,鼓励企业家率先垂范、传播质量精神,打造“工匠”团队,在全社会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本土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健全宽容失败有效保护机制,形成尊重、爱护企业家的良好生态,推动企业家参与制定涉企政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十四五”期间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重点企业行业分布

单位:个

行业 重点企业数量
铁路运输业 3
道路运输业 10
水上运输业 10
航空运输业 10
邮政业 10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9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10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2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4
批发业 10
零售业 10
住宿业 10
餐饮业 10
合计 285
   四、推进集聚区建设
  探索集聚区发展从传统要素向新兴要素驱动转换的内在规律。按照“一带一路”、“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战略部署,围绕足彩胜负14场“三篇大文章”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科学谋划服务业发展,引导服务业向中心城区、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域合理集聚。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产城融合、集聚布局、集群发展”思路,突出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推动服务业各行业跨区域协同发展、跨产业链交汇融合,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集聚,培育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央商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集聚区,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推动各市建设特色化、差异化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围绕某一或某些服务行业,以信息化和交通枢纽为依托,集中整合资源、产业、服务,形成功能完善、设备配套、环境友好、服务集成、经营管理科学的服务业产业集群。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转型发展。推进商务中心区功能集成构建、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品牌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一批产业服务和城市服务优势彰显的高品质功能区。推动服务业专业化园区特色化发展,吸引集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打造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载体。
   五、聚焦重点项目
  充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靠重大项目支撑,推进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
  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争取一批带动全局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布局规划和项目计划;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和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适应辽宁产业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的重点项目。
  加强项目推进和实施。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以项目落地作为配置用地计划指标的依据,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强化资本要素保障,鼓励服务业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推进联保联贷。
  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完善项目管家制度,建立以项目为核心、融合企业服务各垂直领域的企业服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建立健全省市县共享共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监管平台,加强跟踪服务监测,确保项目落地。

“十四五”期间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单位:个

行业 数量 前期规划
项目数
准备阶段
项目数
进行中
项目数
现代物流业 129 68 33 28
科技服务业 32 15 8 9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5 8 5 3
金融服务业 4 4
文化旅游服务业 133 99 12 21
商贸服务业 93 50 20 23
电子商务 5 2 3
体育服务业 13 9 2 2
养老服务业 33 10 18 5
健康服务业 11 8 2 1
农村服务业 3 2 1
合计 471 275 101 95
   六、服务业重点工程
  以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服务业重点工程,促进足彩胜负14场服务业供给质量提升,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产业融合工程。
  打造一批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推动“现代服务业+工业”发展。持续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服务经济。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化服务,提高制造智能水平。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以产需互动为导向,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
  推动“现代服务业+农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农业”“现代物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鼓励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
  鼓励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促进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联盟。
  (二)品牌塑造工程。
  研发精细化服务质量标准,加快建立质量认证和监管体系,打造服务业领军企业,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辽宁服务”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引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品牌建设“四大工程”。大力推进“辽宁服务”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工程,着力培育壮大服务业品牌体系,挖掘增值空间,激发服务业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的服务业企业脱颖而出,实现价值链、产业链升级,全面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实施品牌孵化工程。做大增量,引导服务业市场主体,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培育“辽宁服务”品牌,重点培育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壮大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品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塑造,新增一批有质量信誉、有市场优势的拳头企业。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做优存量,引导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等更高含金量的知名品牌,扶持有影响力服务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品牌做大做强。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强化传统工艺传承和保护,弘扬一批特色品牌,要强化传统服务业提质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服务业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集聚区(项目),促进服务品牌消费,激活一批中华“老字号”品牌,焕发生机活力。实施品牌整合工程。打造一批旗舰品牌,要坚持发展本土品牌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支持中小品牌抱团发展,通过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品牌、大企业、大集团,坚持做大做强辽企、辽院、辽菜、辽园、辽街、辽展、辽镇、辽区等具有辽宁特色产业优势的省级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及区域品牌,打造旗舰品牌,构建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
  打造品牌标准化体系。推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科创服务、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现代供应链等服务领域开展品牌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服务业标准研制,鼓励服务业品牌企业尤其是支柱行业和新兴行业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服务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跟踪、研究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挥行业系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建立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标准、认证以及标准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咨询服务。全面深化服务业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以及标准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制度,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水平。
  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加强对服务业商标、商号、专利、质量标志、产品标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侵害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的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机制。建立严谨公正的品牌评定体系,科学体现“辽宁服务”品牌的真正价值和真实实力。
  做好品牌宣传推广。加强政策宣传,以“辽宁服务”标识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应用路径,讲好品牌故事,集中宣传推介优质“辽宁服务”品牌。全面展示“辽宁服务”品牌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扩大品牌战略效应,提高社会影响力。
  (三)业态创新工程。
  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促进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
  培育服务业新业态。鼓励消费绿色化,开展绿色商场示范创建、零售行业绿色宣传和绿色产品进商场活动,加快发展绿色消费新业态。鼓励企业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新业态。深入发展在线文娱,建设“互联网+文娱”平台,拓展线上文娱消费新业态。积极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构建“云医院平台”,推进基层、县域医共体业务云平台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数字化健康管理新业态发展。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
  加快发展服务新模式。支持大型共享经济平台通过提供智能硬件、数字平台、线上服务等方式帮助中小商户数字化改造,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推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化发展。建设进出口货物海外仓和精品商品体验馆,发展“前展后仓”营销模式,探索具有辽宁特色的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建设“买全球,卖全球”的东北亚数字贸易港,创新数字贸易新模式。加速发展零售、餐饮、医疗等行业“无接触”配送,探索无人驾驶运载工具配送新模式。推动银行信贷产品与其他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发展“云逛街”“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
专栏11 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项目
  1.在线文娱规划项目:实施网络文娱精品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络发布与现实汇演并进,打造具有现实性、地域性的“辽字号”文娱精品力作。
  2.互联网健康医疗规划项目:加快建设统一、权威、覆盖全面的全省数字健康战略发展基础信息平台,探索5G医学应用示范项目,构建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公共服务平台。
  3.在线教育规划项目:完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辽宁)数据库,推动构建智慧教育平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促进服务业发展摆上促转型、调结构的重要位置,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调度、通报、考核,推动相关部门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细化实化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抓好本地区、本行业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工作。
  二、完善政策举措
  深化改革创新试点。支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在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
  重点扶持、壮大服务业创新企业。对勇于创新的企业优先给予政策支持。重点关注服务业创新项目,优先申报国家、省预算内资金。
  引进、培育创新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和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助力服务业发展。调整优化院校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有关成员单位要及时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本部门、本行业发展规划。
  三、建立考核体系
  完善服务业考核考评制度,强化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导向,建立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区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开展分类考核。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问责制度,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及政策措施推进等落到实处。加强服务业宣传,搞好示范推广,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四、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服务业统计制度建设,完善行业统计标准、统计调查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服务业重点行业统计监测,全面反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推进规划有效实施。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主体作用,健全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协调和形势监测工作体系。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足彩胜负14场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