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
近日,中共辽宁足彩胜负14场、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印发了《足彩胜负14场质量强省建设纲要》,要求各市、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足彩胜负14场质量强省建设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统筹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引领,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加大质量政策供给,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治理体系,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提升质量基础效能,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打造产业质量竞争优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对接国内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深化拓展央地合作,为辽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质量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在推动经济增长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以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产业质量优势塑造取得新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得到新跃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竞争型产业占比持续扩大,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取得新突破。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稳定在98%以上,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工程质量抽检符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
——卓越企业和质量品牌发展取得新突破。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初步建成,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撑制度更加健全,一批市场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的辽宁品牌持续涌现,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达到70家,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数量实现突破,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添新力量。
——质量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取得新突破。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基础能力更加现代,协同服务更加完善,与产业变革、企业发展更加适配,新增国家标准240项、足彩胜负14场地方标准360项,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0项,每年开展检验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项目5个,各类有效认证证书保有量达到8万张。
——质量治理现代化推进取得新突破。质量政策法规逐步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有效杜绝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人才队伍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在塑造质量发展新动能上打开新局面。
到2035年,质量强省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辽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三、加快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一)增强质量发展创新支撑。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质量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能力提升。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专利导航工程和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高标准建成全国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
(二)厚植质量发展绿色基础。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三)强化质量发展民生保障。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引导平台企业建立售后服务等服务后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实施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探索建立异地异店退换货制度。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探索推行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推进纠纷在线解决机制建设。
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优势
(四)促进产业基础质量振兴。支持企业开展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联合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工程研究、产品开发、批量生产及示范推广,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产业配套能力。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平。推进铸造、锻造、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基础工艺创新,攻克高速、高精、复合和绿色加工等关键技术。推动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支持通用软件基础、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发挥辽宁在工业基础软件方面科技优势。提升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定修订、认证认可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五)提升全产业链质量水平。持续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强化重大装备技术数字赋能,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建设,增强菱镁深加工、高品质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管控水平。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提升价值链和市场竞争力。
(六)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支持集成电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装备、医疗器械、机器人等辽宁优势产业,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培育产业链融通发展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推动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加快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创造性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和实施先进质量标准,强化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建设,争创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建立产业集群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打造产业集群公共品牌。深化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促进人才、市场、技术等要素共享,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七)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一圈一带两区”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发挥足彩胜负14场、大连“跳高队”作用。提升足彩胜负14场都市圈整体质量水平,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我国北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样板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加快建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区。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引导辽东绿色经济区构建具有辽东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经济林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以创建国家质量创新先导区为引领,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积极培育质量强国标杆城市。
专栏1 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 ——开展农业转型升级行动。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开展工业提质增效行动。支持企业应用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分行业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引导重点行业企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 ——开展服务业扩容提质行动。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跃升,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公共服务业向便捷化、多元化、均等化、一体化转变。打造一批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
五、促进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八)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丰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推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建立政府部门检测、第三方检测、企业自检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种子、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行为。大力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和证后监管力度。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按年度编制足彩胜负14场药品生产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九)丰富优质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加快纺织服装、轻工用品等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行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快绿色、智能、创新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智能家电、智慧家居、服务机器人等新型消费品优质供给。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国内国外市场衔接联通与一体化发展。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十)推动工业品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工业品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能效水平优、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推进设计分析、制造工艺、试验检测、标准规范等共性技术研究,提高可靠性正向设计、试验验证、精益生产、过程控制、测试评估、质量追溯等能力。推进设计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开展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认定,提高工业设计能力和水平。推动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提升和品质升级。实施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
专栏2 重点产品质量攀登工程 ——农产品、食品。做强水产品、果蔬、饲料加工等产业链,培育壮大烘焙、乳制品、海产品、调味品、罐头食品、酒及饮料等食品工业,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建设白羽肉鸡、小粒花生、奶牛、大连樱桃、丹东草莓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营口、盘锦、锦州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推进食品预制化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口味的预制食品。 ——重点消费品。加快促进快速消费品、家电家居用品等升级迭代和创新发展,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在柞蚕产业的应用,研发生产不同类型的新型特色柞蚕制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融合,在服装、鞋类产品、羽绒制品等领域探索开展产品质量分级。加大健身器材和运动用品优质供给,提升音乐、舞蹈、美术用品质量水平。提高创意工艺美术产品创作设计水平。加强特殊人群功能性服装服饰、智能化日用辅助产品、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等产品开发和质量设计。 ——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产品品质性能升级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部件及整机装备的技术研发和质量攻关。攻克先进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及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研制一批技术领先、质量可靠的新产品。 |
六、打造安全品质建设工程
(十一)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严格履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实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持续开展水利工程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监管效能。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和相应能力的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抽测、评价和咨询。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扩大企业质量信息在招标投标评审环节的应用,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
(十二)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推动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砌体材料、结构保温一体化墙板等绿色建材应用。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建设一批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安装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推动部品部件标准化、集成化生产,实行驻厂监造制度。建立健全缺陷建材产品响应处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处理机制,落实建材生产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民生领域建材专项整治,加大对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的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十三)打造辽宁品质工程。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完善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辽宁建造品牌。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制定符合城市地域特征的建筑设计导则。加快推进数字建造新技术应用,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探索建立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开展绿色建造项目建设与装配式建筑试点,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动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建设品质工程。
专栏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升级工程 ——推进建设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行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组织开展省级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项目和企业创建活动。 ——严格质量追溯。积极推进建筑施工现场实名制管理,建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实施举牌验收,加强施工记录和验收资料管理,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完善建设工程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力度,建立联合惩戒制度。落实建设工程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实施样板示范。以现场示范操作、视频影像、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示关键部位与工序的技术、施工要求,引导施工人员熟练掌握质量标准和具体工艺。积极实施质量管理标准化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七、推动服务供给扩容提质
(十四)推进生产服务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推动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稳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快辽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疏通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持足彩胜负14场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海铁公空多式联运,提升冷链物流、应急物流服务水平,打造东北亚一流的开放型组织服务中心。规范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发展进出口货物海外仓、精品商品体验馆等新业态。强化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提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
(十五)加快生活服务品质化升级。实施餐饮提质工程,探索“中央厨房+会员配送”、“互联网+餐饮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完善家政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发冰雪旅游、滨海旅游、康养旅游等精品项目和路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户外旅游等应急救援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出行服务规范发展,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举办大众滑雪系列赛、高山挑战赛、冰雪趣味运动赛等,开展冰雪运动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运动辽宁”全民健身活动,重点打造“跑遍辽宁”马拉松系列赛事。支持足彩胜负14场、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十六)促进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提升。围绕城乡居民服务便利化、品质化生活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优质普惠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推动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扩大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加快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
专栏4 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开展辽宁服务“标准+”建设行动。研发精细化服务质量标准,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证、标识制度,培育一批金牌服务市场主体和现代服务企业。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托育、特色文旅等领域标准研制。深化服务业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以及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培育一批服务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大力发展标准、认证及标准化推广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实施辽宁服务“品质+”升级计划。开展生产性服务质量标杆企业创建行动,引导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满意度,促进各行业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推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等高端化转型,培育一批高端设计服务企业和品牌。 |
八、塑强企业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十七)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质量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头部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在技术研发时同步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加强数控机床、精细化工、特种金属、高端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创新,提升辽宁智造标准化水平。组织企业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加强质量相关课题成果的转化。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动建设中试熟化、试验验证等应用平台。
(十八)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支持引入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积极开展“精益管理”进千企、企业质量管理咨询、质量技术攻关等质量主题活动,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鼓励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将相关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和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技术联合攻关和质量一致性管控。深入推进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
(十九)壮大企业质量人才队伍。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工匠精神”锻造高技能质量人才队伍。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和企业管理层专题培训,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首席质量官制度,逐步向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推广,支持企业设立二级质量官,打造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和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完善质量技术工人培训、评价、使用和激励政策措施,持续开展“辽宁工匠”评选工作。完善健全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
(二十)打造升级辽宁品牌。建立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辽宁优品”认证,建设省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培育产业和区域品牌。培育认定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省级质量标杆企业,鼓励制造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发挥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的品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企业提升质量水平,持续强化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建立品牌培育体系,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鼓励企业推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宣传,推进辽宁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讲好辽宁品牌故事。实施品牌价值评价工程,加强品牌价值、品牌评价、品牌培育与管理等研究。推动建设品牌专业服务平台,培育或招引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机构,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平台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提升品牌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权,加大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专栏5 辽宁品牌建设工程 ——实施辽宁品牌培育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大力推进“辽宁服务”品牌孵化,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塑造,孵化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产业带动力的明星企业产品,激活一批中华老字号和辽宁老字号。到2025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80个。 ——加强辽宁品牌宣传推介。以“辽宁优品”标识为载体,实施辽宁品牌全域营销策略,创新推广应用路径,挖掘能够彰显品牌个性、弘扬中国文化的中国精品,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辽宁篇。积极参与“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依托中国品牌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全方位展示辽宁品牌发展最新成果,提升辽宁品牌国内外知名度。 ——强化辽宁品牌保护。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探索构建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知名品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仿冒、伪造知名品牌等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着力营造良好品牌发展环境。 |
九、建设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二十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统一规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省、市级强制检定项目建标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推动基础通用和产业技术标准升级,加强数字化融合技术标准研究,重点研发攻关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推动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实施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升级工程,积极推动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级标准验证点建设。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引导省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推动省、市、县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二)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全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设置和授权,规范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标准,促进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壮大,打造国内一流、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产业影响力大的辽宁计量测试服务品牌。持续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建立健全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机制。深化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对标达标行动。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和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全面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加大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动态监管。探索开展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评估,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机构科研实力、管理效能。
(二十三)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数字辽宁、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加快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实验室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加强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要素统筹建设与协同服务。积极培育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推动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建设,持续为区域、产业、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应对。
专栏6 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发挥标准对法规、政策的补充作用,制定配套标准,推动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措施中引用成熟标准。深化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健全首席标准官制度。建立完善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鼓励开展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第三方评估。落实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监督检查,加强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效能。完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制度,在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国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加强计量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推动工业制造领域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扩大认证体系覆盖面。推动开展智能家电、机器人等高端品质认证,拓宽健康、教育、金融等领域服务认证。落实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准体系。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引导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或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满足“同线同标同质”要求,对标先进标准迈向高质量发展。 ——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强化实验室能力验证,探索样品检测与专家现场目击技术核查相结合新模式。探索建立综合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加强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其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科研项目立项以及资金支持。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有机融合质量基础设施各类资源,促进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体化合格评定解决方案。到2025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围绕产业集聚区或重点园区建设服务站点取得重要进展,全省服务站点达到70个以上。 |
十、构建现代高效质量治理体系
(二十四)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加快推进足彩胜负14场公平竞争条例、足彩胜负14场食品安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执法联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遏制“劣币驱逐良币”情况发生。开展消费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建立常态化质量普法宣传工作机制,开展日常和专项法治宣传,普及质量法律知识。
(二十五)健全质量政策制度。推动形成以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型产业统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评价体系,按年度编制足彩胜负14场质量状况白皮书。完善政府质量激励政策,健全多层次质量激励机制,开展省长质量奖评选表彰。推动质量分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研制,探索实施产品和服务分级。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广泛开展公开承诺制,深入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严格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把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关,依法限制严重质量违法失信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加大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力度,鼓励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企业质量投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构建质量增信融资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指标评价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到2025年,建设卓越质量管理推广基地30个。
(二十六)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产品质量抽查制度,强化监督抽查过程管理。实施产品质量问题“清零行动”,对监督抽查合格率不高、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产品实施重点监管。推进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探索建立质量追溯机制,推动企业建立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探索实施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敏捷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手段。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二十七)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诊断、质量比对、质量提升行动,健全企业质量责任体系,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发挥工会和团组织作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改进提升等活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自律作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创造的“辽宁号”质量文化精品。以“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人关心、参与、推动质量提升的良好氛围。
专栏7 质量安全监管创新升级工程 ——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逐年发布足彩胜负14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推广抽检分离制度,全面实施生产和流通领域监督抽查互校验机制,开展承检机构飞行检查评价,建立承检机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监督抽查闭环管理,综合运用约谈、质量分析会、现场检查等措施,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 ——创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具。探索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拓展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一张网”,开展分类分级分色监管。推动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联动机制,推动实现质量违法线索互通、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统筹共享使用质量监管资源。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健全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快速处置和信息通报的监管体系。探索依托技术机构建立风险监测站,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以风险防控为基础,加快构建质量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十一、组织保障
(二十八)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质量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有序推进质量强省战略实施。
(二十九)狠抓贯彻落实。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本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充分发挥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加强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弘扬实干精神、创新工作方式。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开展考核评估。落实中央质量督察工作要求,深化质量工作实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全省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本纲要实施评估机制,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足彩胜负14场、省政府报告。
来源:2023年7月31日《辽宁日报》
版权所有: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足彩胜负14场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足彩胜负14场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